蘇軾詠中秋的詩詞,除了賞月、懷人等主題,更多的是對生活、對社會的思考,對人生的感悟。先看他的代表詞作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:
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風(fēng)歸去,又 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 轉(zhuǎn)朱閣,低綺戶,照 無眠。不應(yīng)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 缺,此事古難 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中秋詞人在密州時所作。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:“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。作此篇,兼懷子由?!碑?dāng)時,蘇軾因與當(dāng)權(quán)派政見不同,自求外放,輾轉(zhuǎn)在各地為官。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。熙寧九年的中秋,皓月當(dāng)空,銀輝遍地,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已七年,未得團聚。此刻,詞人面對一輪明月,心潮起伏,于是乘酒興正酣,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。宋人胡仔在《苕溪漁隱叢話》中說:“中秋詞自東坡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一出,余詞盡廢?!?/p>